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轻型纸是什么纸(你的书变黄,真的是因为“轻型纸”吗?)

日期:2024-09-28 10:42:44

关于轻型纸的讨论层出不穷,怒骂的人指责它容易变黄,气味难闻,也有人拿轻便、翻阅感好为它辩护。孰是孰非,很难分出对错。


大家可以仔细翻翻书柜里有年头的书,尤其是在阳光容易晒到的区域,看看胶版纸、铜版纸,是不是也有泛黄的痕迹?再回想下家中长辈的藏书,彼时“轻型纸”还没被引入国内,它们又因为什么黄了?


变黄,究竟是不是轻型纸的原罪?



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厘清基本概念。某百科里轻型纸的简介里如此写到:


轻型纸即轻型胶版纸,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劣质纸种。


在编号 GB/T 26705-2023 的国标里,轻型纸的定义是:


轻型印刷纸,以化学机械浆为主,质地松厚,不透明度高,且表面无光泽,适用于印刷的非涂布低密度纸。


我也试着问了 ChatGPT,它的回答是:


轻型纸是一种质地轻薄、用途广泛的纸张,旨在提高印刷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


在某些场域,轻型纸早已被贴上“下等纸”标签——不配用来做精装书、不标明就是糊弄读者。事实真的如此吗?想要真正了解轻型纸是什么,得先从三个量化概念入手。同时,假设你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做书人,为书选纸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或者想要成为一名更精挑的读者,在选书、买书的时候眼光独到,都应该了解下这三个概念。


1. 克重(g/m²),简单来说就是单位面积内的重量。这个概念不仅限于纸张,在材料类行业通行。比较典型的是我们能看到一些 T 恤品牌宣称自己用了多少克的某某棉。克重还是便捷的计价单位,买多买少足够清晰。


2. 厚度(㎛),概念本身无需解释。有趣之处在于,大家选纸时往往容易忽略它,而以克重这一重量单位来评估某种纸的薄厚。可能是因为用千分尺测定出来的数据还需要大脑博闻强记,没有手摸起来方便。


3. 松厚度(cm3/g),单位看起来有些怪,但也不难理解,即一克纸所占据的体积空间大小。松厚度是反映纸张克重和厚度关系比的重要参考。拿同等分量的木材来造纸,产出的纸松厚度越高,纸张纤维之间的空隙越大。密度低,纸也就更厚。


这三个概念之间,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换算公式:


克重×松厚度=厚度


大家常说的“轻型纸”,实际就是高松厚度的纸张。就参数而言,只要松厚度大于 1.5,都可以叫做轻型纸。ChatGPT 说得很对,轻型纸的出现,是为了用更少的木材造出更多的纸张,经济、环保。


怎样判断一款纸是不是轻型纸?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这几种感官摸排。


1. 观感:轻型纸的肌理相较明显,甚至能以肉眼看出纸张表面纤维的排列。


2. 触感:摸起来会有沙沙的摩挲感,足够蓬松、柔软。


3. 手感:掂量一番,会发现用轻型纸做的书没有那么重。


但最终,依然需要靠测定克重、厚度等数据,计算出松厚度来判定。


轻型纸的质地、肌理往往比较明显,
相对粗粝,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不论用定量或定性的标准,都很难为直接为轻型纸这个门类本身贴上劣质的标签。举例来说,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宣纸,尤其是名贵的手工宣纸,松厚度也在 1.5 以上,你可以说它们也廉价而劣质吗?


轻型纸是一个特定门类的划分,广义上对应的其他门类,就是松厚度度不够高、生产需要用掉更多木材的纸张。对于门类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可如果完全依照国标定义,轻型纸确实容易变黄。为什么呢?想要搞清楚这一点,就得回答文章开头的疑问——“纸本非轻型,奈何也变黄”。答案很简单,让纸变黄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少放了木材,而是因为造纸时使用了机械浆。常用于造纸的纸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 化学浆:简单来说就是用化学的方法,去掉木材中的木质素,只保留纤维,以提炼出更高品质的纸浆。但对制浆工艺要求更高,拿同样的木材,所能制出的纸浆量也相对较少。


2. 机械浆:早期是通过研磨等物理方法从木材中分离纤维,造出磨木机械浆。后续生产人员借鉴化学浆的工艺,逐渐发展出了化学机械浆。但无论如何制浆,这两种机械浆都保留了木质素。


对保留木质素的机械浆来说,纸浆本身的颜色接近木材原色,需要在制浆过程中漂白。不论漂白方式如何,实质都是氧化掉木质素的发色基团,以此让纸的白度提升。不巧的是,这个化学反应可以逆转,木质素有很多机会变成它自己原本的样子。甭管是轻型纸、胶版纸、铜版纸,只要在造纸过程使用了机械浆,就有可能返黄。相应的,机械浆含量越高,纸返黄概率越大,速度也会越快。典型的如新闻纸,100%机械浆,主打的就是一个过期不候


印厂里还没有被用于印刷的纸张,

边缘开始逐渐变黄


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原因会引发这一可逆的化学反应呢?


阳光:紫外线能破坏纸张中的化学键,促进返黄。


空气:一些污染物和纸接触后,可以诱发黄化反应。


水分:湿度较高的条件下,黄化反应也会加速。


换句话说,倘若你希望自己的书保存得足够久,岁月的痕迹少一些。就得采取一些举措,像护肤一样护书。例如尽量不要把书架摆在阳光能长时间直射的位置,房间里的湿度太大,就要适当打开空调除湿。


再看纸张本身,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只要是造纸过程中纸浆使用得当,就能生产出一款久经考验、不易变色、可供长期保存的纸——不分纸种,轻型纸自然在内。回到应用层面,市面上已经存在一些纯化学浆的轻型纸可供采买、制作,在英文世界里,这类纸还有一个专门的标签“Wood Free”——即不使用机械浆。调皮点翻译,应该可以说成是“化学浆自由”。


就像榴莲自由、车厘子自由,“化学浆自由”的花销自然不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读者见到的轻型纸都容易变黄,在书价一折再折的今日,用更贵的纸需要极大的勇气。


身为从业者,我不想为出版方辩白,但也确实想从行业的视角谈谈看法。此处需要引用某百科轻型纸简介里的后半段:


轻型纸音译叫法,在瑞典的蒙克达尔(Munkedal),当地的一家造纸企业生产的型轻纸张就地取名也叫Munkedal,当这种纸首次被引进到中国时,它便有了“蒙肯”这个名字。由于它是我国最早引进的轻型胶版纸,所以国内便习惯性的称这一类纸为蒙肯纸(轻型纸),从事纸业的人士一般直接称其为“蒙肯”。在欧美及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书店里的口袋图书很多是用这种纸印刷。在高档精装书印刷中极少采用此类纸张。


蒙肯的工厂位于瑞典的厄勒西尔河畔,

造纸后排出的水甚至可以直接饮用


编写这段百科的老师应该和我类似,入行有一定时间,但算不上很久。在国内的纸张供应链里,确实有“蒙肯纸”的说法,也有很多纸商借此来抬高所售轻型纸的身价。但蒙肯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我国最早引进的轻型胶版纸”。


蒙肯(Munken),是一家已经有了七八十年历史的瑞典造纸企业,这家工厂不大,产品线不算多,但堪称经典。在它们的产品线里,就有两个很重要的系列实现了“化学浆自由”。我本人也见过不少“高档精装书”使用蒙肯生产的纸张。


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以讹传讹,蒙肯纸成了轻型纸的代称。


这样讹传的故事能被写进百科,可见供应链一端的乱象。在业内,很多纸张经常被张冠李戴,换个好听的名字,就能卖出更高的价钱。那些经常被吐槽、怒骂的轻型纸只是几款特定产品。因为独特的质感、翻越感、成本较低等原因,在近十里年被广泛应用在各类大众出版物中。


很多读者并不反感容易返黄的轻型纸,而是痛恨它被使用在定位收藏的精装书、特装书中。这一点欧洲人民似乎做得更好,凡是容易变黄的轻型纸,都是用在为了降低定价、让更多读者可以受益的平装书上。轻型纸能在豆瓣等平台引起轩然大波,和出版方无法清晰的定位好纸张使用场景有很大的关系。我个人也不是全过程的见证者,只能斗胆猜测,在一些轻型纸早期引入国内的时候,确实让编辑、设计师眼前一亮,被它柔和的手感、自然的质感所吸引,应用初期也很难看到它发黄的特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批量、依赖式的使用让矛盾爆发的那一刻,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品。


可问题还要发生,面对书籍纸张的选择和使用,我想还可以有这些方面值得探索与尝试,直至达成共识:


在选择和使用一款纸之前,搞清楚它是不是用了机械浆,机械浆含量有多少,好对将来是不是会返黄做一个初步判断。


凡定位收藏级的纸质书,无论精、平装,尽量不使用机械浆含量较高的纸张,优先选择全化学浆制纸,以利于读者长期保存。


对于出于成本考虑,使用了更经济、容易返黄的轻型纸的书,则应在定价策略等方面有所倾斜,让利于读者。


一款可以长久保存的高松厚度纸张,
印刷效果也远好于其他低松厚度产品


若干年前,我曾偶然翻到过一册日本大综合纸样,其中几十款书纸的差别虽然微乎其微,但绝无雷同之感。我想这不单单来自于纸商的高明,而是出版方能提出明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