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1-25 08:06:36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事实上用如何夸张的词汇来形容杜甫都不过分。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如过江之鱼数不胜数,人杰地灵底蕴深厚的神州大地孕育了无数人杰,而如屈原、杜甫这般既有才华又有人文关怀的,我尤为敬佩。
也唯有如此崇高的品德,杜甫才会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杜甫流离失所的感同身受,这是一方面,但如若换做他人,想必是自哀自怨,哪儿还有心思为底层百姓的心酸发声。
在文学史上,杜甫更为人熟识的是他的“诗圣”美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文传唱四方,与李白合称“李杜”。不过,“诗圣”杜甫的诗歌也有着美名,世人多以“诗史”赞之,这是因为杜甫的诗歌中多描述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真实,以忧国忧民的态度记录着自己的家国情怀。
事实上,杜甫出身官宦世家,青年时期的杜甫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开元盛世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所以说,经历了兴衰变故的杜甫能够不感伤于个人得失而是着眼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思,就这一点而言便是人格魅力的展现。
天宝六年(747年),由权相李林甫主持的一场“野无遗贤”的科举闹剧使得士子们皆落榜,杜甫便过起了“长安居大不易”的十年困苦客居生活。天宝十四年(755年)归家省亲的杜甫,在家门口便听到了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即使社会的黑暗腐朽与个人仕途生活的不顺也打不倒杜甫,反而坚定了对于困苦大众的关注,人文关怀在这一过程中一点点的溢于言表。
同年又爆发了安史之乱,乱象流离而杜甫仍执意前往报效君国,却被叛军俘虏万幸有郭子仪救世才躲过一劫。此后,杜甫的正直惹怒了肃宗,“三吏三别”正是被贬途中安史战乱对于百姓流离的所见所闻。
“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安吏》中官兵不顾及百姓意愿强征兵丁的行为是杜甫所反对的,但是当时平叛安史之乱便不得不用这种特殊手段,因此杜甫也非迂腐固执之人,反而表示理解却也劝慰道:“送行勿泣哭,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在这儿凄苦的老妇与气势汹汹的小吏便形成了强烈对比,三位儿子不是正在江场便是阵亡,家中只有襁褓幼孙与刚翻墙逃离的老翁,不过这山野老妇还是选择了报效国家“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或许有人认为老妇是为了代夫从军,但也体现了这里边朴质的家国情怀。
《潼关吏》则是描述了被劳役的士卒草草了事,诗人叮嘱修筑潼关需得谨慎忧患,一旦失守便直逼洛阳、长安。杜甫的家国情怀再一次体现了,嘱托道:“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在杨国忠催促下,仓促出战,灵宝一战兵败被俘,丢失洛阳)。
《新婚别》即新婚燕尔却又深明大义的妻子鼓励丈夫保家卫国,“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既有着对于丈夫的依依不舍又懂得家国天下,这种家国情怀方是我华夏屹立不倒的缘由。
《垂老别》中老翁的“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因此决定毅然决然的“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本想着悄悄地离开不忍老伴分离之苦,那成想老伴还是知悉了,哭倒在了路旁,唉这便是时代的无奈。“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无家别》中战场老兵归家后,眼前却是一派残破乱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家乡早已面目全非,老兵只能悲戚之余自言自语道无人可别、无家可别的凄苦。“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只有奔赴疆场再一次拼杀以慰父老家国才是当下之能。
“诗圣”杜甫的诗歌真切感人至深,对于底层百姓的凄苦无奈有着崇高的人文关怀,以深沉目光报以同情。杜甫本饥寒之士,保全自身尚有气无力,然而却心怀济世之心。“诗史”既反映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大唐百姓的悲凉,也是杜甫人格魅力的升华,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