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中原|张道明: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日期:2025-04-08 09:53:00

□张道明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产业的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在全球粮价波动加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种源自主可控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打赢种业翻身仗,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亟需生物育种技术的有力加持。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步伐,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生物育种技术较为领先,目前已进入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一体的“育种4.0”阶段,通过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定向智能育种,尤其借助AI 算法分析海量数据,识别与抗逆相关的基因和性状,培育更具抗逆能力的作物新品种,加速推动农业迈向更加高效、更加可持续的新时代。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主要粮食作物通过抗虫+耐除草剂等技术集成,大幅度提升作物复合性能,单产能力显著领先。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坚持把生物育种作为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之举。经过不懈努力,国内生物育种领域基础研究不断突破,生物种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一批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尤其从2021年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对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进行安排部署。2021年要求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2022年正式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2023年提出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2024年要求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2025年再次明确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由此看,国家已把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摆上了重要日程,从顶层设计上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目前,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国内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原创能力不足,缺乏核心专利‌技术,尚处于杂交育种向分子育种过渡阶段,生物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还未形成,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智能设计育种存在代际差距。另一方面,国内种业企业规模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作物种业企业整体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特点,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育种技术体系尚未建立。有关数据显示,国内种业企业数量超过7000家,排在前五位的种业企业,其市场份额占有率仅12%。国内种业企业平均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其销售额的5%,远不及美国孟山都、德国拜耳公司同期投入规模。另外,大约有90%的科研成果未实现产业化应用,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

当前,生物育种规模化、集团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种业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等多方通力合作,着力在生物育种基础研究、种质资源鉴定共享、种业企业育强与市场系统监管等方面同向而行,协同发力,合力推进。

聚焦生物育种基础研究下功夫。一方面,基于生物育种技术壁垒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研发特点,需要从顶层政策支持上,设立国家级生物育种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基金,瞄准世界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生物育种产业体系,着力解决生物育种技术“卡脖子”问题。依托“南繁硅谷”“中原农谷”等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不断优化生物育种技术路径,推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智能设计育种融合,利用AI算法预测性状表达,精准育出更多突破性、颠覆性品种,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需要。

聚焦种质资源鉴定共享下功夫。种质资源是种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培育优势种质资源群和多元化底盘育种技术,是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建设数字化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更多优异种质资源,通过海量种子基因数字化,夯实人工智能育种基础。创新利用作物育种数据提取、挖掘、存储、分析、共享等底层支撑技术,统筹建立“数据+技术+算法+决策”四位一体的智慧育种体系,提升育种精准度,缩短育种周期,发挥品种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引领作用。

聚焦生物育种种企培强下功夫。种业企业是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参与者、示范者和推动者。加快培育“航母型”领军种业企业,增强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是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种业企业数量多但种业市场集中度偏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需要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出题提出技术需求,科研院所答卷定向攻关,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政学研推用一体化深度融合。

聚焦生物育种系统监管下功夫。优化生物育种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快推行品种身份证制度,健全生物育种大数据平台,严格实行标识制度台账管理,强化品种全程追溯,确保种子来源可追溯、可监管。加大对制种大县、种业企业、批发市场和网络售种的检查力度,发布典型案例,曝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权案件。利用主流媒体、网络自媒体等渠道,强化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政策解读和科普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者系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主任、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