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追寻中国梦|“老粗布”焕新彩 匠心传承助振兴

日期:2025-07-12 22:27:00

来源:【闪电新闻】

编者按:7 月 10 日至 14 日,由山东广播电视台与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 “追寻中国梦・山传学子走黄河为非遗发声” 活动走进沂南县。期间,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追寻中国梦” 采访报道团深入当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访与拍摄工作。

本次活动以 “追寻中国梦・山传学子走黄河” 为核心主旨,旨在依托青年学生的独特视角,记录新一代对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观察思考,传递他们对此的真情实感。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2日讯非遗技艺,是镌刻在时光里的文化密码,既承载着先辈的智慧结晶,也蕴含着激活乡村发展的深层动能。7月11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新闻传播系师生带着对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切关注,走进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的“蒙山妈妈”创意梦工厂,亲身感受传统手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蓬勃力量。

抵达梦工厂后,非遗手艺人郑光云首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产品展示区。展架上挂满的各色“老粗布”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有曾获央视报道的生肖兔布偶,憨态可掬的造型中透着灵气;有绣工细密的老虎头帽子,以红布为底、黄线勾边,传统纹样里满是喜庆气息,花色明快且款式多样。同学们纷纷驻足观察,不时低声交流,有人拿起老虎头帽子轻轻抚摸布料纹理,眼神中满是对这些手工艺品的好奇与赞叹。大家不禁感慨,原来“老粗布”能制作出如此之多精致实用的物件,传统手艺里藏着这么多巧思。

离开产品展示区,郑光云又带同学们来到原料储藏区,指着堆放整齐的艾草介绍:“咱这儿的布艺品讲究天然,好多填充物用的都是本地艾草,既能防虫又能安神。”她说着拿起一束晒干的艾草,让同学们凑近闻其清香,大家在鼻尖萦绕的草木香中,感受到了乡土资源与传统工艺的巧妙融合。

随后,郑光云带领大家走进电商直播间。她先对着镜头演示如何介绍产品,同学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纷纷上前尝试,拿起荞麦头枕模仿讲解,学着回复评论区的提问。尽管动作略显拘谨,但直播间里不断响起的互动提示音,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从线下手作到线上展销的模式转变,更见证了老技艺借由互联网拥抱新生、焕发蓬勃生机的鲜活图景。

通过 “传统工艺 + 电商赋能” 模式,“蒙山妈妈” 已带动周边 200 余名妇女实现 “家门口就业”。正如郑光云所说:“不出门,不离家,家中干活有钱花;看着孩,做着饭,一年能挣个两三万。”真真正正让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 “活资产”。

最后,郑光云带领同学们来到“老粗布”手工艺品的制作区。从打版时按比例画出玩偶轮廓的精准,到剪裁、贴补、堆叠、缝合的细致操作,每一个步骤都被同学们用镜头精准捕捉下来。在亲眼见证这些过程后,同学们对“工匠精神”有了具象认知,它藏在反复调整布料角度的耐心里,藏在对每一针线松紧度的把控中,更藏在确保玩偶形态生动的较真里。

此次实践活动中,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学子们不仅用专业设备记录下老粗布技艺的传承故事,更在观察与思考中深化了对文化传承责任的理解。他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并非孤立的坚守,而是要在创新中找到与时代接轨的支点;乡村振兴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像“老粗布”这样的产业实践共同支撑。这种来自实践的感悟,既丰富了学子们的专业认知,也为他们未来用传媒力量传播非遗、助力乡村发展埋下了伏笔。

闪电新闻记者 吴金奥 通讯员 张思玺 郑博群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