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9 11:43:00
人生恰似一段蜿蜒曲折的旅途,疾病有时就像途中突如其来的风暴,打乱生活的节奏。不少人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会面临大大小小的手术。而在诸多手术之前,有一个关键环节如同通往手术的 “前奏”,那就是麻醉。说起麻醉,大家的看法五花八门,众说纷纭。
有人满脸困惑地倾诉:“以前我的记性那叫一个好,可自从做了一次麻醉后,整个人像变了个人似的,老是丢三落四。” 还有人无奈感慨:“去年我做了一次全麻手术,术后就觉得自己大不如前了,有时候刚说过的话,一转头就忘得一干二净。” 更有甚者,信誓旦旦地告诫:“全身麻醉能不做就别做,听说全身麻醉就跟死过一回似的,做完人都得变傻!” 那么,麻醉进行时,我们的身体究竟会历经怎样的变化?全身麻醉真的如同经历一次生死考验?麻醉真的会让人智商掉线,变得又傻又笨?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些谜团,一次性把真相说个明明白白!
全身麻醉:身体内部的 “奇妙旅程”
全身麻醉,也就是咱们平常口中的全麻,简单来讲,就是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等方式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进而让中枢神经系统进入一段暂时的 “休眠期”。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全麻似乎就是打一针,然后呼呼大睡一场,等醒来手术就结束了。手术过程中的那段时间,就像被神秘的橡皮擦抹去了记忆,只觉得时间如白驹过隙,飞快流逝。
可你知道吗?当你在手术台上安稳 “沉睡”,感觉岁月静好之时,背后有一群人正默默为你保驾护航。那就是带着麻醉机、监护仪、气管插管用具、麻醉药品以及抢救药品等 “装备”,紧紧守在手术台旁的麻醉医生。他们就像一群隐藏在幕后的 “生命守护者”,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与手术医生默契配合,守护着你的生命安全。
全身麻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 “身体内部表演”。开场便是麻醉诱导阶段,此时,麻醉师会轻轻找到你的静脉,小心翼翼地打开通路,就像为药物开启了一条通往身体深处的 “高速公路”。在这个过程中,麻醉师还会温柔地询问你的感受,仔细检查你的身体状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紧接着,各种先进的检测仪与设备纷纷 “就位”,它们就像一群敏锐的 “小卫士”,时刻准备捕捉你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随后,便进入了麻醉维持期。在这期间,你对外界的一切都变得 “无动于衷”,手术的疼痛也仿佛被神奇地抽离。你就像陷入了一场深沉的睡眠,周遭的一切喧嚣都与你无关。但你可能不知道,在你看似平静的身体里,各项指标就像调皮的小精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而麻醉医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 “驯兽师”,时刻紧盯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据,通过调整药物剂量等方式,维持着你呼吸循环的平稳,确保你的身体在这场 “手术冒险” 中始终保持稳定状态。
最后,来到了麻醉苏醒期。麻醉医生停止给药,就像给这场 “药物狂欢” 按下了暂停键。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药物开始被身体代谢,像一个个玩累了的孩子,渐渐离开身体这个 “大舞台”。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如同退潮的海水,慢慢降低,大脑也从沉睡中缓缓苏醒,重新开始 “指挥” 身体的各项活动。
全身麻醉:真的如同 “死过一次”?
由于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大脑神经仿佛被施了 “定身咒”,暂时失去了往日的 “活力”,身体除了心脏还在有节奏地跳动,其他很多功能都进入了 “休眠模式”,所以有些人会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死亡,仿佛灵魂离开了身体一般。那么,全身麻醉时,身体到底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刚注射完麻醉药,从麻醉开始到陷入昏迷前,这个阶段就像一场奇特的 “过渡之旅”。你会先感觉到一阵轻微的刺痛,就像被一只小蚊子轻轻叮了一口。但这种刺痛感并不会持续太久,很快,疼痛感便会如同清晨的薄雾,渐渐消散。这就意味着麻醉药物开始在你的身体里 “大展身手”,发挥它神奇的作用了。
紧接着,你会进入一个短暂的 “混乱期”。在这个阶段,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失忆了一样,刚刚发生的事情瞬间从脑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别担心,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当大脑察觉到身体出现了 “异常”,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会试图唤醒身体。这时,你的身体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状况,比如身体不受控制地抽搐几下,心脏跳动的节奏也变得不太规律,呼吸也变得不均匀起来,甚至还会感觉恶心,仿佛肚子里有个小精灵在捣乱。不过,好在麻醉药就像一位强大的 “魔法师”,它会迅速切断大脑中负责理解和反应疼痛的那部分神经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中的电信号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身体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安静下来,重新回归平稳状态。
当大脑经过一段时间的 “重启”,所有的细胞都被重新激活,这时,你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获得了一次 “新生”,意识慢慢回到身体里,周围的一切又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但这种 “新生感” 并不会持续太久,而且神奇的是,你往往对手术过程中的事情毫无印象,记忆仿佛被定格在了手术前的那一刻,就好像中间那段时间被偷走了一样。虽说全麻时你感觉不到任何疼痛和外界的情况,但心脏始终在正常跳动,所以和真正的 “死过一次” 还是有着天壤之别。
全身麻醉:真的会让人变傻、变笨?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他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淡定自若地让医生为他刮骨疗伤,那非凡的勇气令人钦佩。但小说毕竟是虚构的艺术创作,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像关羽那样,在清醒的状态下忍受手术的剧痛。
实际上,如今的麻醉药物大多都是 “急性子”,作用非常迅速,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就进入梦乡,同时也能让你在手术结束后很快苏醒过来。这些短效药物就像一个个高效的 “小助手”,在完成任务后,很快就能被身体代谢掉,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负担和影响。
麻醉的安全性也是完全不用担心的。现代麻醉学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日益繁茂。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各种精密无比的麻醉仪器,它们就像一群精准的 “探测器”,能够实时监测你的身体状况;同时,还诞生了各种新型的短效麻醉药物,这些药物不仅效果显著,而且代谢速度快,几乎不会在身体里留下任何 “痕迹”。随着这些先进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再加上对麻醉医生越来越系统、规范的培训,临床麻醉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就像给手术安全加上了一层又一层坚固的 “防护盾”。
至于全身麻醉会让人变傻这个说法,其实也是毫无根据的。根据针对 3 岁以上人群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全麻会对大脑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不过,大数据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对于 3 岁以下的小孩,存在一个 “333 原则”。也就是说,如果 3 岁以下的儿童进行过 3 次以上手术,并且每次手术时长都超过 3 小时,那么可能会对小儿的记忆和认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不是急诊或者限期内必须完成的手术,建议家长们最好等孩子满 3 岁以后再安排手术。当然,如果是急诊情况,或者孩子患有严重疾病,必须马上进行手术,那可千万不能犹豫,还是要果断接受手术治疗。毕竟,在这种情况下,保住孩子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相较于可能出现的一点点副作用,生命安全无疑是第一位的。
全麻手术前:这两件事一定要牢记
禁食禁饮:为手术安全筑牢防线
在全麻手术前,禁食禁饮可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这是因为在麻醉状态下,人的身体就像被施了魔法,括约肌会变得松弛,原本身体自带的一些保护性反射也会随之减弱。想象一下,如果在手术前没有禁食禁饮,胃里还装满了食物和饮料。在麻醉的作用下,当你失去意识时,就很有可能发生呕吐、呛咳以及反流等危险情况。更严重的是,这些呕吐物一旦误吸入呼吸道内,就如同一场可怕的 “呼吸道灾难”,极有可能诱发患者窒息,给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为了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避免这些潜在的危险,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在规定的时间内禁食禁饮。
主动告知病史和服药习惯:给手术安全 “上保险”
由于全麻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就像天气变幻莫测一样,所以在手术前,一定要把自己的详细情况毫无保留地告诉医生或麻醉师。比如说,一些高血压患者,在全麻手术时,血压可能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受控制,出现急剧升高的情况。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出血过多,甚至有可能诱发脑出血这种严重的并发症,而脑出血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会让患者在手术后陷入脑梗的困境,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术前让医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你的身体状况,就像给手术安全加上了一把坚固的 “锁”,能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另外,有些患者本身患有基础慢病,需要长期服药。那么在术前,是否需要停药呢?这就要求患者提前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服药习惯,让医生根据你的具体病情和药物特性,判断哪些药物需要停药,哪些药物可以继续服用。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随意停药或继续服药,以免影响手术效果和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