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7 22:16:00
近日,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打鸟作业”,被生态环境部点赞。全国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喊话”,安利起了自家“打鸟”好去处。(4月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春季正是“打鸟”好时节。所谓“打鸟”,是摄影圈的一个常见的行话或戏称,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因为拍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hoot,感觉是在“打”一样。但“打鸟”跟伤害毫无关系,反倒源于对自然和生命的喜爱和尊重。
如今,“打鸟”也成了文旅营销“新姿势”。从“打鸟作业”出圈被官方点赞,到多地文旅喊话“‘打鸟’来我家”,“打鸟”热带来的连锁反应还在持续。这头,广东文旅盛情相邀,“来拍!广州海珠湿地来稀客了”。随着“三有”物种——赤麻鸭的现身,海珠湿地鸟类提升至202种,等待拍客们来沉浸式解锁观鸟地图。那头,泉州文旅表示“围头湾C位观鸟席已预留”,大理文旅拿出“打鸟”线路推荐……多地文旅部门掏一掏“家底”,纷纷晒出自家的“鸟类天堂”。
近年来,类似的故事一再上演。无论是借力影视IP,还是挖潜名人效应,无论是营销“舌尖盛宴”,还是比拼特色体验,每一个热点似乎都成了文旅“必争之地”,承载着各地对“泼天富贵”的期盼。由此,借势营销、花式整活持续火热。此次的“‘打鸟’来我家”,亦是如此。效果如何呢?从过往实践来看,善于借力、“蹭热点”,有的地方就此出圈,从小众走向大众,最后人财两旺;有的地方却在热度褪去后归于沉寂,流量难以转化为留量。这是为何?
有人说,摄影是与万物共鸣的艺术。文旅发展依靠的又何尝不是地方与游客的共鸣呢?把镜头定焦在人身上,秉持用户思维、学会换位思考,急游客之所急、想游客之所想,精益求精雕琢宜游环境,把优质供给、精细服务做到心坎上,何愁不会近悦远来?回到“打鸟”热上,对各地来说,“候鸟天团”这张生态名片固然有吸引力,但想要让人说走就走、为热爱奔赴却没那么简单。其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消费环境、特色服务、配套活动、线路规划等。相信地方拿出“有求必应”的诚意,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提供不虚此行的体验,游客也会以用脚投票给出回应。如此“共鸣”之下,“打鸟”热才不会成“一阵风”,才能更好地为文旅发展赋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冬梅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