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不同年代相同道路,看毓璜顶医院白衣天使的“护理情”

日期:2025-05-11 10:55:00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李成修 李添祎 姜宗延 摄影报道) 一袭白衣,穿梭于病房之间;一颗仁心,守护着患者健康;一份责任,坚守着初心使命。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一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年代的白衣天使们,沿着相同道路,用爱与责任书写着动人篇章。

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岗位不同,但她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护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用对患者无私的关爱和对护理工作的执着追求,书写一曲曲动人的护理赞歌。

5·12国际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进烟台毓璜顶医院,与四位不同时代的白衣天使对话,感受她们跨越岁月的“护理情”。

70后的她,治病也疗心

人物名片:宋德花

年龄:54岁

身份:毓璜顶医院放疗科二病区护士长

在治疗肿瘤的战场上,放疗是守护生命的利刃之一,每一次治疗背后的医患故事总是那么感人至深。在宋德花眼中,放疗科护士不只专业守护,更是爱心护佑。

“我是1971年出生,1991年参加的工作。护士是白衣天使、是生命的守护神,就是这种洁白的神圣吸引了我,选择了护理工作。”谈起对护士这一职业的最初印象,她坦言,“曾经花季的我,以为护理工作就是打针、服药、测体温、量血压这么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感觉和以前明显不一样了。”

肿瘤的治疗对患者来说异常的痛苦,除了病痛本身的折磨外,还有药物并发症及心灵之痛,非常人所能忍受。“所以安宁疗护和心理抚慰就显得尤为重要。”

曾经的一位年轻乳腺癌患者在出院前,收获了一张奖状,这是宋德花护士长特地发给她的,“表彰她住院期间的坚持和改变。”她说,“刚进行放疗时,病人那种焦虑、无助和消沉,我至今难忘。”

据宋德花介绍,这名患者院外进行了十几个周期的化疗,并发症很多,“除了恶心呕吐外,还伴有严重的手脚麻木,手指脚趾甲变黑有液体渗出,吃饭都需要家属协助。”诸多不适让她整天焦虑、心烦、胡思乱想,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宋德花得知后,开始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其实她的癌症尚可控制,没有远处扩散,但心态的崩塌严重影响了放疗的进程。所以,我主动找她谈心,采用‘搭脚手架’技术进行分阶段渐进性叙事,从‘在困境中无助徘徊’到‘与疾病和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再到最后的‘带着短活出长的美丽绽放’,患者从最开始的焦虑、心烦,连一页书都看不下去,到后来能看几页、十几页……慢慢的,患者的焦虑减轻、心态平和,能积极参加康复锻炼,并自己给手脚麻木的并发症起了一个温馨而有趣的名字—小苏”。

出院前夕,宋德花再次找到她,询问感受,“这时的她心态有了180°转变,她跟我说:‘小苏’的到来也是‘迫不得已’,她要与‘小苏’像朋友一样和平相处,明白了这个道理,心情也就坦然了,不再抵触纠结疾病和那个不舒服状态了。通过这段时间的沟通,我们看见了她的改变,见证了她的成长。”

三十多年的护理工作,宋德花在很多科室工作过,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病人,“相通之处就是病人的性命相托。我们常说,‘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多过去棘手的病症现在都能迎刃而解,但病人的心灵之痛:那种对生的渴望,对未来的迷茫,却不是手术、药物所能疗愈的,而是需要护理人员的陪伴、在场和抚慰。我们一贯秉承‘毓见我,护佑你’的理念,愿每个遇见我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今后无论我到哪个岗位,这种爱将永远延续。我是这么做的,我的同事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全体护理人员永远不变的承诺。”

80后的她,做医生的眼睛

人物名片:于楠楠

年龄:39岁

身份: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主管护师

“护理远不止打针发药这么简单。”于楠楠说。初入职场时,她曾以为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即可,但血管外科的临床节奏彻底改变了她的认知。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夹层、急性动脉栓等急症常在深夜突袭,护士必须争分夺秒配合抢救——从监测生命体征到精准调控降压药物,从快速完善术前准备到全程观察术后反应,每一步都关乎生死。“护理的本质是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既要成为患者的‘守护者’和‘贴心人’,也要成为医生的‘另一双眼睛’。”

血管外科病种覆盖全身血管系统——从颈动脉狭窄到下肢动脉闭塞,从主动脉夹层到内脏动脉瘤,除颅内和心脏血管外,几乎无所不包。“不同疾病对血压、体位、用药的要求截然不同,比如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需要维持正常略高血压以保证脑供血,术后却需要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稍有不慎有可能诱发脑出血。”护理必须如履薄冰,“观察术后渗血、肢体末梢温度、意识状态……任何细微变化都可能预示风险。我们常说‘护士是放大镜’,要捕捉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从细微变化中预判风险。”

支援重庆抗疫的经历更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度。“在高压环境中,护理部对我们身心的保障和支持,科室同事主动帮我分担临床任务。这种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让我能全情投入救治工作。”她说,“护理部为我们搭建系统的职业成长平台,从护理导师培训到攻读硕士学位,每一步都离不开医院和科室的支持。”

去年冬天,一名胸主动脉瘤破裂患者凌晨被送入医院。“患者已处于休克前期,我们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备血、联系手术室……出院时他握着我的手说:‘那天晚上多亏你们!”这样的瞬间,让她坚信,护理的价值在于“用专业守护生命,用温暖点亮希望”。

谈及家庭,她眼眶微红:“下夜班时孩子走路都轻轻的,生怕吵醒我。但丈夫总说‘妈妈救人是伟大的事’。家人的理解与医院的支持,让我在职业和家庭中找到了平衡。”

“患者的信任始于专业,终于温度。真正打动人的,是带着专业底色的关怀。”工作16年,她始终践行这一信念。“感恩医院对护理学科的重视,感恩科室给予的成长沃土。未来,我愿继续做医生的‘眼睛’、患者的‘贴心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专业和温度守护生命。”

90后的她,托起生命的重量

人物名片:徐宁

年龄:32岁

身份:毓璜顶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

“您辛苦了。”这句简单的话,徐宁总在夜深人静时反复咀嚼。急诊科的护士制服上,永远残留着无法彻底洗净的药渍与汗痕,就像她心里永远存着对家人的牵念——那些未能陪伴在病榻前的深夜,那些错过的孩子发烧时刻。

“我想向家人说,你们辛苦了,有你们的默默付出才有我们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工作的每一天。很感谢他们的理解,因为工作原因没法时刻陪伴在家人身边,但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更多的是鼓励和关心。”她说。

1993年出生的徐宁在五年前踏入急诊科时,还对这份工作的想象停留在“铁饭碗”的安稳。直到那个第一次跟随救护车出诊的那个夜晚。“那是个中年男性,因为胸痛呼叫的120,到现场后做的心电图显示急性心梗。”现场,徐宁跟同事一起给患者开通静脉通路,吸氧,接着转运患者到救护车上,连接心电监护,在救护车转院过程中,患者突然全身抽搐,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室颤。

在通知医生后,徐宁立即对他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好在患者转为窦性心律,意识突然清楚了,还对我们说我好了,我好了。”

在徐宁眼中,急诊抢救是一场与死神的拔河,结局未必总是胜利,但每一次全力以赴的尝试,都在诠释医学的初心。那些汗湿的背影、通宵的灯火、喜极而泣的拥抱,构成了急诊科最真实的底色。“这里没有超级英雄,只有一群凡人,用双手托起生命的重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盏微弱的、却永不熄灭的灯。”她说。

五年工作,让她对护理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开始只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干着干着,突然发现对这个行业还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在急诊科,每天面临着形形色色,不同类型的挑战,尤其是遇到需要抢救的患者,我觉得这个职业的高光时刻一下就找到了。”

00后的她,在无影灯下绽放

人物名片:汤嘉惠

年龄:25岁

身份:毓璜顶医院东区病房手术室护师

汤嘉惠是这次采访中,年龄最小的护士,2000年出生的她2022年踏上护理岗位,三年来从青涩的“手术室新人”成长为主刀医生信赖的“左膀右臂”。她见证过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也用脚步丈量过护理工作的责任与荣光。

说起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印象,她坦言,手术室就像是一个充满精密仪器和专业术语的封闭空间。“说实话,特别不适应。手术室对我们新手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盲盒’,流程、设备、术语……一切都让人既好奇又忐忑。”

第一次独立上台,“那天我整个人像‘作战状态’。带教老师在台下指导,我既兴奋又焦虑,生怕漏掉物品检查。上台后第一件事是把器械按自己习惯排列整齐——护士之间有个小秘密:整齐的器械台能让人心静下来。”但当真正开始手术时,主刀医生的手势像“加密指令”,需要秒速预判。“第一次成功配合完成某个动作时,心里像放烟花一样雀跃。虽然术后领导开玩笑说‘就是动静大了点’,但这反而让我更敢往前冲了。”

因为手术室的特殊性,注定了她的生活不在规律,“比如大夜班后需要调整两三天。父母常担心我的健康,特别是连续值班时。但科室很温暖,食堂阿姨会留饭,护士长偷偷在我柜子里塞过奶茶。”说起父母,汤嘉惠告诉记者,虽然无法时时陪伴他们身边,但总会对他们说:“我在守护别人的生命,也是在让自己的人生更有分量。”

三年时间,护士这一职业在她心中越来越神圣,“像一束光,温暖了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我觉得不同的岗位对护理有不同的羁绊,对手术室工作的我来说,护士这份职业是一种责任也是使命。当我穿上手术衣的时候,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器械传递员,在台上每一秒的专注都牵动着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护士是不可替代的一环,术中的突发情况我们需要快速反应并配合医生。护理这份职业不会每天都让你充满热血成就感,但会在某个深夜值班的时刻,让我突然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

责任编辑:刘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