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8 18:15:00
近日,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以46个鲜活实践印证了“党建强则治理优,组织兴则乡村兴”的深刻逻辑。从广东惠阳的村组运行机制到江西信州的物业化自治,从茂名电白的“四点半课堂”到云南大村的“三治融合”,这些案例以组织建设为根基、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以民生福祉为落点,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筑强组织堡垒,锻造治理“主引擎”。“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定盘星”,唯有建强支部、育强队伍,方能夯实治理根基。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通过设立片区党支部、推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将组织链条延伸至村组“末梢”,1116名党员干部参与集体经济管理,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超10倍。这启示我们,基层治理需以“头雁工程”为抓手,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立“老带新、强带弱”帮扶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挑起大梁。要想真正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还需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体性。江西上饶信州区的“八自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发动村民自选物管员、自筹管理资金,党组织从“大包大揽”转向“引领护航”,让群众从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转变不仅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负担,更让治理成效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德钦县大村村党总支通过“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让红白事从“攀比场”变为“文明窗”。这一实践再次印证了“支部强则人心聚,组织兴则百业旺”的硬道理。
创新治理机制,激活发展“新动能”。“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空心化、利益多元等治理难题,唯有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才能蹚出善治新路。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以“四点半课堂”破题,组织4680名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托管,将“群众痛点”转化为“治理亮点”,彰显了“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治理智慧。江西上饶信州区则创新“物业化管理”模式,通过村民自选自聘物管员、自评自议管护效果,使环境整治从“突击式清理”迈向“常态化美颜”。而云南大村村更以“法律明白人+司法服务站”构建法治网络,让矛盾纠纷化解在田埂院坝。这些实践深刻揭示,基层治理创新需紧扣“三化”,以问题清单化精准把脉民生痛点,以手段智慧化赋能治理效能,以参与多元化激活共治活力。通过这“三化”协同发力,治理既有“科技感”更显“人情味”,真正实现了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型。
聚焦民生福祉,绘就乡村“幸福图”。“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群众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幸福、品得到温情。广东惠阳区通过“围炉夜话”倾听民情,将村民关注的供水管道维修、路灯安装等问题纳入“民生微实事”,用“小切口”撬动“大幸福”;江西信州区推行“门前三包”评比,以敲锣送奖、红黑榜公示激发村民荣誉感,使环境整治从“干部事”变成“家家责”;而云南大村村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媳”评选,以家风带民风,让孝老爱亲、邻里互助蔚然成风。这些案例深刻揭示,绘就乡村“幸福图”的关键在于以“三心”铸“三度”,用真心叩开群众心门,丈量民情“温度”;用匠心打磨服务精度,提升治理“准度”;用恒心筑牢制度根基,延展幸福“长度”。唯有让“三心”如榫卯般紧密咬合,方能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真正实现治理效能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乡村每个角落,让群众的笑脸成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最美刻度。
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既要筑牢组织堡垒的“硬支撑”,也要创新机制方法的“软实力”,更需坚守为民初心的“真情怀”。唯有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将群众智慧转化为实践动能,方能书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