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5-05 09:13:00
泰国人的生活总带着一种“松弛感”的节奏。
这个国家的人,似乎天生与“内卷”绝缘。
他们不抢跑、不加班、不攀比,幸福仿佛就藏在一碗热汤、一顿晚饭、一句“慢慢来”的生活哲学里。
但现实正在悄然逼近——六成泰国人说自己幸福,八成却在集体喊:
物价太高了!
这是一个即将被“卷”文化搅动的国度。
过去,他们可以用60分的幸福感,过着平静的日子;
但如今,在通货膨胀与生活成本的倒逼下,他们不得不开始在“卷”中焦虑,在压力中谋生,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当幸福变得不再轻盈,当柴米油盐开始吞噬笑容,这份“幸福”还能撑多久?
这一次,泰国人也许需要在自我调适之外,争取一场更公平、更实在的生活保卫战。
超六成泰国人依然感到幸福!
80%的人希望政府降低生活成本
5月4日,据泰媒消息,泰国民调机构Super Poll负责人纳帕敦公布了一项名为“泰国人的幸福,什么能让泰国人幸福”的民意调查结果。该调查于本月1-3日进行,对全泰1,109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61.8%的人表示自身感到幸福,表明泰国社会上依然存在着正能量,尽管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另有23.1%的人表示幸福感中等,以及15.1%的表示幸福感很少或没有幸福。
当被问及在经济困难时期如何寻找幸福时,71.4的人依然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找到幸福,表现出泰国人具有的优秀的“复原力”心理能力,尽管有28.6%的人承认仍面临困境且难以找到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5个能够感受到幸福的来自身边的因素中,“家庭和友情”占据了基础地位,占比达85.7%;其次则是健康(80.2%)、经济因素(73.5%)、环境安全(62.8%)和宗教维度(60.9%)。
此外,受访者还提出了政府及地方部门的重要政策建议,其中81.5%的人表示泰国政府应该找出帮助降低生活成本的措施;75.9%的人表示应该支持和促进家庭活动和社区关系;63.4%的人表示他们希望拥有绿色场地、减少污染、有休闲和锻炼的场所;61.7%的人建议增加长假;60.3%的人表示应支持寺庙、社区、自然、市场和购物等旅游景点。
在这个物价飞涨、全球通胀阴影挥之不去的时代里,泰国人的情绪状态却展现出一种近乎矛盾的双重现实:
一边,是61.8%的民众坦言自己感到“幸福”;
另一边,却有超过80%的人同时在呼吁政府“快点帮我们把生活成本降下来”。
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现实的深刻写照——一个微笑之国在笑着扛压。
泰国,从不缺少阳光,也不缺少乐观。
哪怕街边的米饭炒蛋涨到了50泰铢,哪怕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队,哪怕工薪族月初刚发的薪水月中已空,依然有人在清晨的寺庙敲响钟声、有人在黄昏的街头哼着歌贩卖水果。
这份幸福感,也许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因为知足的文化深植人心;
但这不代表,生活的重压可以被忽略。
泰国人称: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微笑中的呐喊”。
幸福感来自家庭、健康、信仰,但民众的呼救则直接指向生存底线:
物价在涨,收入却没有跟上,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席卷全泰国的共同困境。
当八成人要求“内阁帮我们减轻负担”,其实不是简单的福利诉求,而是一个社会正在走向临界的信号。
这份调查的价值,不在于冷冰冰的数据,而在于它唤起了一个警示:
泰国民众可以忍,但请不要让他们“一直靠忍活着”;
泰国民众能笑,但别让他们“笑到没力气喊痛”。
泰国经济恢复的春天或许正在缓慢到来,但若想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感”,内阁必须以更快、更具体、更贴地气的方式回应民调。
不只是放长假、搞社区活动、办几场促销市集,而是拿出真正能缓解家庭支出的政策——让生活必需品可负担,让公共交通更高效,让基础福利更公平。
幸福感,不该是一种挣扎着维系的幻象,而应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保障。
而当“幸福”与“痛苦”并存时,我们更应听见,那些笑着喊疼的声音。
五十年如一日的泰国,该变了。
但任何变化,都需要新投入的“真金白银”作为基础。
变,那绝对是破釜沉舟、脱胎换骨。
不变,也可能是泰国传统的底色,那个在“适足经济”中的:够用也就行了。
比起100分的开拓,泰国似乎更溺爱60分的举国难凑,向下徘徊。
文:布周十面派、泰国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