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0 11:11:00
专家聘任仪式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通讯员 郑茜 李梦云 长沙报道
4月9日,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仁爱大讲堂内,气氛热烈。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马哲工程人力资源管理首席专家萧鸣政等专家、企业家依次走上台,郑重接过聘书,台下手机、相机纷纷举起——从此他们多了一个新身份:职校就业创业研究中心专家。
这也是,产教融合的一次探索。
在这场2025年湖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研讨会上,还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探索与实践。
以教育链、人才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为目标,研讨会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围绕校企协同育人组织了座谈交流;发布了共同体年度计划;展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效。
为什么要让学校和企业“联姻”?
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湖南正面临一场“适配”之考——如何让人才供给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如何打破“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结构性困局?
答案呼之欲出:产教融合是教育、人才与产业“共赢”的必由之路。
2024年,湖南省人才发展集团、中南大学、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联合20余家单位,组建全省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致力于构建“高职-本科-行业”三位一体的产教协同平台。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生”,这一探索,将实现技术攻关、课程共建、人才共育等多元合作,将为全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路导航。
今年,共同体将聚焦组织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社会服务赋能、品牌推广与成果转化五大“行动”,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
推动更多“校门”直通“厂门”,构建产教融合新范式。
帮助学生有看得见的“人生出彩”
在数字化时代,AI 能力正成为职场的关键竞争力。面向未来,如何将共同体打造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标杆平台?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王宗润提出四点倡议,其中特别提到了AI。
他建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如增设“AI+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与组织行为分析”等前沿课程,推动校企联合编写教材、共建实验室,将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培养“懂技术、通业务、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产教融合要进入“深水区”,需突破机制壁垒。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院长钟秋明则建议,完善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适配机制,构建院校教师与企业人才互聘兼职机制,健全需求导向的协同创新机制等。
在他看来,要促进成员单位校企双向深度合作育人,支持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撰、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校企共建兼具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
“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湖南省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旭说,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不仅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的必然选择。
黄旭表示,共建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让院校与企业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共生”,让人才培养更精准地服务湖南省战略和市场需求。
现场进行校企合作签约。
打造产教融合“湖南样本”
研讨会上,湖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代表单位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分别与北京网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湖南乐业人力资本集团、长沙道至简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
随着校企合作项目签约,人力资源服务产教融合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王红冰在会上指出,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 将企业真实岗位标准、技术革新案例融入课程,打造“入学即入岗、毕业即适配”的培养闭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王红冰表示,共同体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配套制度,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从“人才输送率”“技术转化率”等维度量化成效,确保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经验”“湖南方案”。
研讨会上,还分享了一份《湖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2025年年度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
这份计划书,正徐徐勾勒出一幅人力资源服务产教融合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