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07 12:02:00
红绸随锣鼓声翻飞,秧佬鼓的舞步由远及近,唤醒了滇池东岸这座沉睡的百年渔村。7月5日下午,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界外·在地 村庄里的美术馆——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流动艺术展” 在卧龙古渔村启动。50位云南农民画家携100幅饱含乡土气息的画作,将依次走进昆明、大理、丽江、腾冲、红河、西双版纳等地的10个特色村落。从7月到12月,11位策展人将以10场别开生面的在地艺术展,用跨界的艺术语言,向云岭大地上的乡土文明礼赞。
农民来参展
“一手拿画笔,一手握锄头”
滇池旁长大的诗人于坚,站在历经600年风雨的卧龙古渔村,岁月的波光同时照亮了他的过往与当下。昆明因水而生,他不只一次书写滇池之水,五百里波光在他笔下是乡土与母性的象征。作为本次流动艺术展首场展览的策展人,这一次,于坚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完成跨越艺术与生活的对话。
本次展览位于卧龙古渔村图书馆内
“没有乡村就没有中国,我们要重新认识到自己与乡村的血肉联系。”午后暖阳倾泻而下,于坚以简短语言介绍展览的立意。“界外·在地 村庄里的美术馆——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流动艺术展”以农民画与村庄为出发点,选取农用器物,将作品与物品并列展示,结合当地非遗与民俗元素,使画作重返孕育它的场景,最终形成引导公众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的观看之道。
看见厚重黄墙与黛瓦飞檐,卧龙古渔村图书馆就近在眼前了。跟随秧佬鼓的节奏,周边村民与观众一起步入其中免费观展。这座“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里,50位来自呈贡、石林、腾冲、文山、西双版纳的云南农民画家的100幅作品首度集结亮相。他们以云南农村田园景观、风土人情、生产生活、节庆习俗为主题,运用水粉、水彩、丙烯、版画等形式,描绘出他们眼中的村庄往事。
当锄头与画笔相逢,百无禁忌的色彩世界随之敞开大门,最靠近土地的人们,正在言说着土地的古往今来。海晏村的渔民后人,画出鱼群穿梭在人群与渔网之中;呈贡的花农画出漫山梨树,同时长出梨花与梨子;傈僳族人与怒江纹面女相对而立,他们画拉祜族的欢歌、哈尼梯田里插秧的热闹,也画月夜竹林中挤榨灯油的幽凉。
“我就是一手拿画笔,一手握锄头了。”生于1972年的呈贡农民卓丽萍,如此形容自己与画相伴20余年的人生。1993年,她报名参加当时呈贡文化馆开办的农民画培训班,用第一幅画把身边的果园绘入卷中,后来参加培训班比赛获得一等奖,卓丽萍就此坚定了画下去的决心。
卓丽萍正在创作《梨花颂》
从一个丰收走向另一个丰收,她的人生跨越30余个春秋。卓丽萍从1993年的果园走来,来到卧龙古渔村的展览现场,面前是2023年创作的纸本水粉作品《梨花颂》,这是她此次参展的5幅作品之一。“这幅果园画陆续画了一个月,一般是忙完农活的时候来上几笔。”想起跨越时空的“果园”,她用温柔但坚定的语气,讲述发生在小营村的日常,一字一句饱含着对自然与生命的怜惜。
“我家宝珠梨的树窝里来了6窝蜜蜂”“老房子的屋檐下有4家小燕子筑巢,它们每年都回来”“记得小孩子都是赤脚光屁股长大,光脚踩在地里的感觉很舒服”“这种小虫子的生命只有18天,人能用18天干什么呢,小虫子却努力活完了这一生”……在她眼中,云南乡土的细节可谓事无巨细,庞大如梨花开出漫山的海,微渺如蚂蚁婚飞的爱情,无处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性图景。
乡土有艺术
“艺术能给乡村带来什么”
当农民与乡村成为艺术的主角,人们在画卷里看见乡土中国的缩影。
什么是乡土?缓步游走在展厅里,通过50位农民画家的眼睛,这一抽象概念逐渐变成具象可亲的瞬间。四季的色彩汇聚方寸之间,乡土是榨红糖、撒渔网、上山去找大红菌,也是收板栗、打荞米、亲手侍奉红土地上流转的四季,还是汽车、动车、电脑连通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乡。
与常见的绘画艺术形式不同,这是一场关于色彩的丰收。画面没有任何留白,满眼都是人、事、物交织浮现的盛况,以及土地满溢而出的热烈与真诚。作为民间通俗绘画种类,农民画吸收剪纸、皮影、墙画等创作形式,展现着农民眼中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限的画面充满丰富元素,天马行空的构图与透视,流露出满载而归的生存智慧。
年轻人前来观展
“艺术能给乡村带来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于坚在记者的采访中回应道。乡村是关乎未来的“根”,始终在中国发展蓝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乡村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活形态,不仅需要保护传承,还要不断发展、被更多人看见,卧龙古渔村正在呈现艺术与乡土的一种可能。
正如卓丽萍的回忆,当一个人向乡村注入深情,那片大地就成了属于他的乡土。她说:“画画和种地一样,都是我越做越有自信的事情。”1993年,卓丽萍参与农民画培训班。15年后的2008年,呈贡因农民画创作生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截至去年,呈贡民间绘画队伍已培育40余位画家,80多幅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50多幅作品分别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奖项。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徐畅海介绍,本次展览是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以多种形式聚焦“三农”主题,展现新时代云南乡村发生的巨大变迁,鼓励创作者探索与创新,与更多人共同参与乡土文化事业发展,协同助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金牛作品《收板栗》
2024年春天,全球咖啡连锁星巴克与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合作,邀请卓丽萍、郗发显、罗丽珍、熊亮蔡进行联名创作,将他们眼中的乡土春天搬上星巴克的纸杯,这是云南农民画首次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限定纸杯图案中。当乡土艺术遇见国际品牌,这一抹来自云南农耕生活的美好色彩,凭借独具云南特色的治愈力迅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折柳枝,轻吆喝,心疼牛儿舍不得抽。”去年初识星巴克的卓丽萍,说起当时创作的那幅作品《春日农耕图》,言语中流露着生于乡土的纤细情愫。7月5日展览开幕当天凌晨2时,她从花田采收紫罗兰去斗南卖花,忙完家中农事才赶来卧龙古渔村。与平时一样,她在料理农事间隙坚持着与艺术的对话。
从一斤梨、一束花到一幅画,她用来衡量“耕耘”这件事的量词随之发生变化。1993年至今,卓丽萍累计创作了100余幅农民画精品,多幅作品入选全国、省、区、市展览,部分作品被云南省档案馆等机构和国内外友人收藏。她参加过全国农民画邀请展,获得过云南省彩云奖,2017年采风创作的《哈尼梯田》入选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艺术创作奖,这幅纸本水粉作品也在她此次参展的5幅作品之列。
马树平作品《彝乡新农村》
民族在云南
“用另一种视角回到家乡”
1940年,因西南联大南迁昆明的部分院校在呈贡办学,费孝通先生一家搬到呈贡居住。在此工作期间,费孝通对云南10余个乡村进行深度研究,据此编著的《乡土中国》等著作引起广泛的学术关注。离开呈贡40多年后,身为中国社会学与民族学的奠基人,他曾在1986年6月和2000年8月两次回到呈贡。他称自己一生只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民族”,一篇是“农村”。
古老的中国乡土里,潜藏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答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至2024年间,中国乡村常住人口数从7.04亿人持续下降至4.65亿人。由于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持续的原因,2014年以后的10年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55.75%上升至2024年的67%。数据背后,是离乡不离土的情意与命运。城市的过去源自乡土,未来也永远与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如今在云南,有更多人正在尝试叩问乡土之门。
郭文忠作品《溜索》
哈尼族艺术家李瑞,负责本次流动艺术展在元阳哈尼梯田小镇的策展工作,这里距离他从小长大的乡村只有五六公里。“这次展览是一个机会,让我用另一种视角回到家乡,希望可以把乡土的智慧呈现在展览中。”策展的过程,就像重新审视自我,李瑞记忆中的哈尼古歌像一本百科全书,将祖先在梯田农耕中总结的生产技巧、红白喜事、道德伦理、吃穿用住等知识世世代代传唱至今。
年近七旬的傣族农民郗发显来到开幕现场,他双手捧着近期创作的15幅作品,小心翼翼地将画筒摊开,向记者诉说最近的创作故事,“最近我都在画以前的事,这一幅叫《臭油灯》,是我刚记事的时候”。画面里幽暗的夜晚,他在竹林的月下回到上世纪的腾冲,那个需要油灯照明的童年,他等待香果树的果子从绿转红,看着大人们准备挤榨臭油,略显油腻的臭油,可以用来点灯看书和制备肥皂。
在腾冲市文化馆原馆长段应宗看来,农民画就是属于成年人的儿童画,保留着村里成年人的童真想象。他介绍,腾冲农民画作者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傈僳族、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腾冲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主体的农民画乡。2024年被星巴克邀请合作的4位农民画艺术家有2位来自腾冲,他们分别是傣族农民郗发显、傈僳族农民熊亮蔡。此次参展的100幅作品有22幅来自腾冲,占全部展品的五分之一。
郗发显展示作品《臭油灯》
7月5日至14日,本次流动艺术展的首场展览在卧龙古渔村图书馆免费开放。据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吕宾介绍,“界外·在地 村庄里的美术馆——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流动艺术展”由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昆明市呈贡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策展,联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单位与机构共同发起。展览将在昆明卧龙古渔村、石林县糯黑村、西双版纳曼掌村、腾冲帕连艺术村、司莫拉佤族村、元阳哈尼小镇、建水团山村、大理凤阳邑村、丽江玉湖村、昆明海晏村进行10场在地展览,通过沉浸式展览、村民共创工作坊、线上虚拟展厅等多种形式,参与乡土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助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的乡土不尽相同,同一轮明月却能勾起乡愁的和鸣共振。拎起锄头是大地生长,拿起画笔是艺术还乡,每一笔是记录,亦是个体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云南农民画以耕耘为笔,把云岭山乡的个体记忆汇成洪流,帮助更多人读懂乡土中国浓墨重彩的一页。
策划 郑福荣
开屏新闻记者 史子昊 文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及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